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发布人:李汉青  发布时间:2016-12-20   浏览次数:246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那么,什么又是战场的哲学呢?那便是,求死者生!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最能彰显人的信仰追求,最能体现人的精神境界,最能检验人的气节品质。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时至当下,作为当代国防生,人民解放军的后备军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生与死,枕戈待发,决不懈怠,以马革裹尸,保家卫国为荣。

何为民族气节?何为军人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激昂;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心壮志;是“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韬光养晦。

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不屈的气节,是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法宝。吴佩孚,浮沉漂泊一生,他的双膝从未向洋人屈跪过。杨让德,投塘殉难,壮烈捐躯。梅兰芳,民族兴旺匹夫有责,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他们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军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毛泽东写给刘胡兰烈士的挽词。这八个字既是他对刘胡兰同志视死如归精神的高度评价。其实,这八个字不仅仅是刘胡兰同志的写照,更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中死去的千千万万军民的写照!我军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浴血奋战之中,从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到新中国成立,人民军队成为保家卫国的中坚力量,无数军人用自己宝贵的青春与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人民的安宁与健康。他们的死是为人民而死,追求的是死得其所,与此同时,他们或多或少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只有懂得“自己死、战友生,个人死、国家生,肉体死、精神永生”的基本道理,才会自觉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命运和人民利益中去,在超越生命自然属性的有限性中获得永恒的生命价值。

当今时代,是和平发展的时代,但绝不是一个安稳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如今的中华民族,无论是从经济力量还是军事力量来看,我们都已逐步成为世界大国,我们更应当抓住能抓住的机遇,面对不逃避所有的挑战。对于一名军人,热爱和平和珍爱生命一样重要,因为我们热爱和平,所以当和平受到威胁时,我们自当枕戈待发,决不懈怠,以马革裹尸,保家卫国为荣;因为我们珍爱生命,所以格外珍惜和平,珍爱生命,不仅是人民的,还有自己的,因为军人是国家培养的精英,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我们格外珍惜,体现在平时严格训练,战时果敢机智,虽死犹荣!不怕死,但不盲目送死!

作为当代国防生,我们的身体虽离战场很远,但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就应当处于战场!刘胡兰同志宣誓时曾经说到中国军人应当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困难面前不低头,敌人面前不屈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国防生,生为国防、为国防而生,我们每时每刻都应当以一名军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国防生。小时候的我也和无数中国小朋友一样被人民英雄的抗战事迹所感动;我也日日夜夜缠着母亲给我讲抗日英雄的故事;我也盼着父亲给我买迷彩裤、仿真枪;我也会在爷爷睡觉的时候趴在他的肚子上看他的功勋章。是的,其实在当上国防生之前,我还是一位懵懂少年,我遇到困难也会退缩,我更怕死。我无法理解董存瑞、黄继光是如何舍生忘死、与敌人同归于尽,我无法理解千千万万的中国军人是如何用生命撑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今天我明白了,在我即将成为真正军人的年龄,我理解了什么是中国军人,什么是民族气节。当我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时,当我每一次自我突破时,当我取得荣誉时,我心中都伴随着一个信念,它是无数先驱者、无数死去的中国军人留下的,它在这四年里陪伴着我、督促着我。终有一天,我也会走向战场,我希望,我也相信,我会为这股信念再增添一段不给前人抹黑、并使后人铭记的庄严乐章。

如果说吃苦耐劳、敬业奉献是作为军人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那么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就是军人生死观的最高境界。我愿追求最高境界,圆一名真正军人的中国梦。

(文/刘恒炜  图/刘恒炜)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电话: 0551-62903185 Email: hfut_gfs@163.com 

Copyright © 2011 - All Rights Reserved - gfs.hfut.edu.cn